【編者按】盡管診所數量仍在持續、快速增長,但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診所缺口依然很大,機會與挑戰并存。以臺灣地區為例,其2014年診所數量大約為21628個,診所密度超過每萬平方公里6000個,是我國診所密度最高的地區。而渤海灣和長三角地區各省(直轄市)作為大陸診所密度最高的區域,僅為每萬平方公里480個。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聯合制定了《關于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的意見》。
文件要求調整《診所基本標準》,從以往重點審核設備設施等硬件調整為注重對醫師資質和能力的審核,要求在診所(不含中醫診所)執業的醫師必須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
這一調整引起很多診所投資者和從業醫師的恐慌,對診所從業人員的要求,從初級職稱上升到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的跨越,會不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資本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即便要求發生改變,但診所這塊的市場依舊很大,院內醫生的機會仍然很多,為什么這么說,請耐心往下看。
診所數量井噴,但缺口依然明顯
據權威數據統計,2007-2017年診所數量呈現井噴式增長,如下圖所示:
從統計數據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自2015年起,診所已經回到2007年的規模,到2017年凈增16890所,10年累計增長8.2%。
在近日,由動脈網和蛋殼研究院主辦的2019基層醫療創新實踐峰會上,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指出,盡管診所數量仍在持續、快速增長,但遠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水平,診所缺口依然很大,機會與挑戰并存。
以臺灣地區為例,其2014年診所數量大約為21628個,診所密度超過每萬平方公里6000個,是我國診所密度最高的地區。而渤海灣和長三角地區各省(直轄市)作為大陸診所密度最高的區域,僅為每萬平方公里480個。
如此大的差距提示我們,診所發展有大量的剩余空間,未來可期。
社會辦醫紅利期,診所面臨四大機遇
隨著國家對社會辦醫尤其是診所開辦條件的放開,診所面臨大把機遇,重點體現在四個方面:
1、社會辦醫不受區域規劃限制
2016年8月,國家衛生計生委下發《關于印發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16-2020年)的通知》,要求將社會辦醫納入相關規劃,在符合規劃總量和結構的前提下,取消對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和地點的限制。
2017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明確規定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醫師可以按規定申請設置醫療機構,鼓勵醫師到基層開辦診所。
2、診所設置審批大放開,備案制時代來臨
2017年8月8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醫療領域投資活力的通知》,要求取消養老機構內設診所的設置審批,實行備案制。
2017年7月《中醫藥法》出臺,開辦中醫診所取消審批制,直接備案即可。
去年,上海出臺關于推薦健康服務建設55條意見,對全科診所的準許進一步放開,即支持具備全科醫師資質的執業醫生開辦全科診所,并實行備案制。
2018年,衛生健康、中醫藥主管部門根據行業準入管理相關規定,對醫療機構進行設置審批(備案管理),醫療機構審批改備案給社會資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再次提到要簡化社會辦醫流程,精簡優化審批流程。
3、醫師全職兼職開診所,自由度再次放寬
2017年,修訂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刪除了“醫療機構在職、因病退職或者停薪留職的醫務人員不得申請設置醫療機構”,默認在職醫師可以開辦診所,隨后廣東發文稱:允許兼職執業醫師開辦診所(含中醫),鼓勵兼職執業護士開辦護理機構。
而在近期新發布的文件中,允許醫師兼職開診所的政策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文件提出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鼓勵符合條件的全科醫師,或加注全科醫師執業范圍的專科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全科診所。
4、診所連鎖化發展,參與分級診療落地
新文件同時提出,將鼓勵不同專科醫師成立適宜規模的合伙制醫生集團,舉辦專科醫師聯合診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連鎖化、集團化診所,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和服務模式。
各試點地方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在組建城市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過程中,可以根據診所意愿,將其納入醫聯體建設,在診所和其他醫療機構之間創建雙向轉診制度。
鼓勵醫聯體內二級以上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中心、醫學影像中心、消毒供應中心、病理中心等機構,與診所創建協作關系,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據公開信息表示,行業主管部門還會制定促進診所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修訂診所基本標準。新的設置標準已經呼之欲出,可以預期,下一個診所黃金時代將馬上來臨。
診所大放開,院內醫生的機會來了
分級診療的關鍵是院外,院外服務能力的提供關鍵是醫生,所以在將來我們有沒有80%的醫療服務發生在診所?也許需要一定的時間,但這就是一個趨勢。談及診所未來發展,廖建波這么說道。
目前,允許醫師兼職開診所的政策已經成為現實,這給越來越多符合條件、診療技術過硬的院內醫生提供了很好的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但面對瞬間提高門檻,即診所從業人員至少要取得中級職稱的要求,正在開辦或有想法開辦診所的投資者開始犯愁。
廖建波在個人微博上個,針對該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新的制度開始實施的時候,穩是可以理解的。當我們的行醫公平性逐漸實施時,當我們的教育與培訓自信時,當職稱功能虛化后,只要是通過規范化培訓的執業醫師均可單獨行醫。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目前醫師實現自由流動是有掣肘的,醫院不放人或者放人后醫生自我價值該如何實現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只有在事實上實現醫師執業的充分自由,讓他們真正適應市場、融入市場,診所資源才能真正被盤活,實現數量、質量的同步增長,為分級診療提供余力。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政策不斷調整的前提下,診所的市場機會已經向院內醫生傾斜,人才實現自由流動這條路將會越來越好走。
2019年7月25日-27日,億歐大健康將主辦“GIIS 2019第四屆中國大健康產業升級峰會”,峰會以“雁棲健談——從【規模】到【價值】的醫療變革”為主題,圍繞醫療大數據、醫藥創新、非公醫療和科技醫療四大細分領域的市場環境、投資熱點和產業變革等話題展開探討。
活動報名鏈接: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